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从线下走向线上。电视、麻将桌、棋牌室不再是主流娱乐聚集场所;随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兴起,将人们带向移动终端,桌面电脑娱乐和办公逐渐成为第二选择,更多的人愿意专注于移动设备。
因此可以看出,在过去20年左右的时间里,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出现,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具有跨越式意义的两项技术创新。他们打破了人类固有的生活方式,并重新建立了它。制定了世界规则。然而,近年来,这些行业逐渐失去了活力。随着它们从生力军走向衰落,需要新的东西来打破这种不一致。 VR或许是突破壁垒的最强力量。
如今,大多数人将VR等同于游戏。诚然,游戏无疑是VR最短期的效益,也是最能体现VR价值的地方。然而,VR只是一个“游戏机”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事实上,看看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它们的出现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麻烦的事情变得更简单,许多低效的事情变得更有效率。 VR设备的出现也具有这样的能量。与普通智能可穿戴设备相比,它能够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重塑人类的行为习惯。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的转变正式开始。另一个影响是对人类基本生活方式的影响。与“微型”游戏相比,这是VR出现最重要的意义。
三大VR设备谁能笑到最后?
那么,对于目前VR行业的三大巨头Oculus Rift、HTC Vive和PlayStation VR来说,谁会最终胜出,成为行业领导者呢?天生具备内容优势的PS VR能否始终保持领先?今天我们不妨就这些话题展开讨论,看看VR行业的发展会走什么样的轨迹。
·内容为王是VR行业的法则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行业正在快速发展,苹果在其中发挥了先锋作用。 iPhone、iPad之所以成为智能手机时代最具标志性和话题性的产品,一方面是因为产品硬件本身得到了用户的认可。更重要的是支撑整个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内容。硬件+内容同时提供给用户,将原本封闭的iOS环境推向了不可替代的程度,这使得苹果的“寻死”行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能够应对安卓大军的猛攻。

如今,VR行业和苹果生态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以三大VR品牌Oculus Rift、HTC Vive和PlayStation VR为例。前两者依托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PC平台,而PlayStation VR在内容提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它基于PS4平台,拥有独占游戏。最大的卖点是PS VR比前两者更类似于苹果,更容易在早期竞争中快速占领市场。
作为提供PC内容的平台,SteamVR目前缺乏重量级大作。
内容为王可以说是VR行业发展的原则。谁掌握了内容资源,谁就在初期占据上风。为什么这么说?
事实上,关注VR 行业的朋友不难发现,虽然HTC Vive 已经完成预购,但Oculus Rift 将于3 月28 日发货第一批订单,PS VR 也宣布将在3 月28 日发货。虽然10月正式推出,但这三款产品还存在不少问题。台湾主要VR设备的内容既不广泛也不丰富。目前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VR游戏,其中很多是未完成的演示;二是VR游戏。另一个是普通的VR场景演示demo。换句话说,即使用户现在获得这些VR设备,他们也无法对内容获得更持久的体验。
因此,对于VR厂商或者相关游戏厂商来说,如何打造像苹果APP Store这样的内容平台是当务之急。当然,对于以PC为主的Oculus Rift和HTC Vive来说,虽然Steam VR已经作为内容提供平台,但目前真正能够打动核心玩家的作品屈指可数。
PS VR拥有强大的内容优势(图:《皇牌空战7》)
另外,虽然PS4的数量没有PC那么多,但能够流畅运行VR游戏的PC在整个用户群体中仍然是少数。另一方面,PS VR阵营依托的是2000元左右的PS4平台,加上售价399美元的PS。 VR设备,而在游戏阵营,我们已经看到了《皇牌空战7》、《GT赛车7》等超重量级作品。 PS VR目前在内容提供方面占据上风。

·物价虚高是必经阶段
PS VR 的售价为399 美元,这无疑给599 美元的Oculus Rift 和799 美元的HTC Vive 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尤其是在内容提供方面拥有优势之后,再以这样的价格投放市场,无疑会吸引更多愿意体验VR内容的用户到PS4平台上来。这对于索尼来说无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事实上,VR设备硬件本身的成本并不高。最简单的VR眼镜在淘宝上只要3块钱就能买到,而且还包邮。相对而言,Oculus Rift 和HTC Vive 的成本更高,但最终定价也有夸大之嫌。当然,这并没有什么错。任何全新产品的首批上市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较高的价格。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整个产业链的成熟,价格必然会下降。笔者个人认为,PS VR的定价其实就是未来主流VR设备的价格区间。
3元包邮的VR眼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VR设备本身的门槛并不高。当然,这不能否定技术研发的成本。
不过Oculus Rift和HTC Vive的售价较高,这也给了PS VR以及众多国内VR设备厂商机会。要知道如今的消费者已经过了“4999元把一台电脑带回家”的时代。互联网使包括成本和价格在内的各种因素变得透明。一些国产VR设备如大鹏、3glasses等在体验上还不错。这些活跃市场售价在2000元以下的VR设备,或将成为VR行业的“神舟电脑”。
国产品牌将在降低VR设备价格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个新兴产业来说,从高价到降价往往是必经阶段。以PS VR为例,399美元的首发价格相当慷慨,但索尼对游戏设备的一贯做法是在推出后一年左右的时间内降低价格。 PS4、PSV,甚至更早的PS3等都经历过这样的降价。如果索尼依然坚持这个习惯,那么PS VR在价格方面无疑会更具竞争力。
那么在内容和价格上都具有巨大优势的PS VR能否最终成为VR行业的主导者呢?笔者个人认为不一定。

·PS VR赢了开头,但未来很可能会输
事实上,索尼很有机会成为VR领域的“另类”,像苹果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脑领域一样拥有自己的生态系统。然而PS4平台的限制让这种可能性变得模糊。
相反,Oculus Rift和HTC Vive等基于PC的VR设备拥有广阔的蓝海。
游戏娱乐只是VR应用价值的一部分(图为PS VR游戏暑期课程)
我们之所以将PS VR视为目前最成功的VR设备,是因为我们的视野仅限于游戏和娱乐两个领域。诚然,索尼目前在这两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VR设备的应用仅限于游戏和娱乐吗?并不真地!
VR设备的应用前景绝不仅限于游戏和娱乐。它们只是现阶段VR众多应用领域中最容易、最先被凸显出来的。未来,新闻直播、体育直播、零售、房地产、医疗、教育、军事、工程、设计等众多领域也将是VR技术展现实力的舞台,而这些行业所依赖的平台就是绝对不是PS4,而是电脑。
所以对于索尼来说,PS VR或许赢得了开始,但未必赢得了未来。
AMD宣布的Sulon Q很可能是VR设备成为下一个通用计算平台的开始
标题:索尼有天然优势吗? VR三大巨头谁能笑到最后?
链接:https://yqqlyw.com/news/sypc/11210.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户评论
我个人非常喜欢VR体验,尤其是看到了SONY的最新产品后,感觉他们的技术进步让人惊喜。对于这个新发表的文章我非常感兴趣。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Sony一直以来在电子领域都有着深厚的底蕴,在VR这方面也能看到他们的实力和优势所在。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的标题听起来就是一场激烈的竞争分析,索尼和其他大厂之间的角逐相当吸引人。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谁能笑到最后"这个问题提得妙,让人不禁猜测未来市场上的赢家。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Sony在游戏行业一直有着天生的优势,特别是在VR领域,他们的产品往往能带给玩家全新的体验。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那些热衷于科技和游戏的朋友们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讨论点,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品牌的优劣。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大VR谁才能笑到最后"的命题本身就是对市场未来的猜测,让人不禁猜测最终谁能脱颖而出。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中的分析是否能揭示出技术进步、用户需求或是市场竞争的微妙变化?令人期待。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Sony作为业内巨头,在VR领域的创新一直备受关注,《天生优势大》这一题很好体现了他们可能的优势所在。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不仅仅是关于硬件的竞争,更多的是对用户体验的争夺。文章中会涉及哪些独特的视角让人心生期待。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我这种游戏发烧友来说,了解不同VR设备的特点和优劣分析非常重要,特别是索尼的产品。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Sony在VR领域多年的积累使他们在技术上有所领先,这篇分析可以作为玩家选择新设备的参考。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中的“天生优势”很可能指出了关键的技术、内容支持或是消费者基础等因素,这都是决定品牌成功的因素。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大VR"这一表述表明了文章中会比较多个主要竞争者,这样的对比使得讨论更加全面和有趣。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Sony一直是我的首选品牌,他们的产品质量和创新性总能超出预期,这次分析让人对新设备充满期待。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我来说,了解SONY和其他三大VR的市场策略将有助于我在购买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文章应该会非常有价值。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Sony在游戏界的地位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虚拟现实领域。这文章肯定深入探讨了他们的独特优势。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这篇文章标题,就让人想起了各大VR设备之间的激烈竞争,索尼是否能继续保持领先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分析报告中的“天生优势”应该是基于各种因素的评估,对玩家而言是了解不同品牌特性的极好参考资料。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每家公司都在努力寻找新的突破点。对于Sony能否笑到最后,这让人很感兴趣。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